尽管走起路来不如过去利索,但77岁的老建筑工人陈金第还是喜欢没事在北京城里“到处逛逛”。他最喜欢坐公交车出门,现在的公交车有空调,年轻人都会给他让座,最重要的是,透过洁净的车窗,他可以一路欣赏自己一生都引以为傲的“杰作”。
在北京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环内一半以上的老建筑,其内部木框架结构都是陈金第亲手参与建造的。北京展览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市委大楼、人民大会堂,每每路过这些地方,陈金第都会美滋滋地自豪一把:“你看你看,这房子的框架结构,还有里面的木工活儿都是我们做的。”
陈金第口中的“我们”,是一支由18名上海籍青年组成的木工队伍。这支名为“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的木工队伍在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名噪一时,是新中国第一支青年突击队。
曾经是埋头苦干的“老黄牛”
从诞生之初,青年突击队就与“急难险重”的任务捆绑在一起。
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第二年。这一年,北京的冬天分外寒冷,一个体现中苏友谊、具有重大外交意义的建筑工程——北京苏联展览馆进入紧张的冬季施工阶段。冬天水泥不易干,如果不加快施工进度,展览馆很可能无法按时交付使用。
前苏联专家多洛普切夫提议,成立一支青年突击队,鼓舞青工士气,让青年人冲在前头,抢时间、压任务。1月13日,在工区团委的组织下,胡耀林木工青年突击队在展览馆工地上成立。
那时,22岁的青年木工陈金第是突击队青年团员小组长,小学都没念完的他听不太懂领导说的“大道理”,北京人讲的普通话……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