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锻造新质生产力科研尖兵
2.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 激发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3.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不断增强产业新质竞争力
4.综合运用五种模式助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5.抢先布局发展未来产业 大力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
6.积极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体制 着力营造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第一篇: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锻造新质生产力科研尖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看,科技与人才是关键。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看,科技创新平台能够汇聚人才集结、科技兴盛、产业升级优势。从我省抓好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的需要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推动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是我省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路”,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中交出奋勇争先、更加出彩优秀答卷的必由之路。目前,我省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还面临一些问题:一是高端平台建设不足,能级尚需提升;二是创新力量较为薄弱,协同创新不足;三是投入经费来源单一,财政压力较大;四是运行体制不够灵活,创新生态不优。对此建议:
(一)加强平台体系建设,激发人才资源集聚效能。依托各级各类实验室、企业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建立解决核心共性问题和重大前沿问题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提升平台能级,打造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提升平台对人才的汇聚、培育能力。
(二)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夯实科技创新智力支撑。创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的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第一资源”作用。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将人才培养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完善“全职+柔性”招才引智机制,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平台协同创新能力。加快建立面向全球的科学基金,支持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加强民间国际科技合作。深化科技创新领域的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同承担科研任务、联合攻关等,提升协同创新能力。在上海、北京、广州打造“反向飞地”,以国际城市会客厅开展项目路演、招商推介等,跨区域引进人才,设立人才基地。
...
第二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产业创新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意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激发产业创新发展动能,提出如下建议:
(一)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助力科创资本高效对接。一是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借鉴浙江、湖北等地的经验做法,研究出台我省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相关政策措施,财政补贴制度要更加精准,分环节、分阶段实施;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前移,出台针对创新准备、研发环节的专项政策。二是提升信贷助企支持力度。把向科技企业放贷情况作为银行机构考评的重要依据,适当提高科技型企业贷款最高风险补偿标准。支持中小企业担保有限公司加大融资担保力度,创新开展专项科技担保增信服务,免收担保保证金。三是打造企业创新生力军。建立企业常态化参与国家、省科技战略决策机制,着力推进服务型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提供技术支持,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赋能专项行动,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二)突出企业成果转化的主导作用,催生产业变革新赛道。一是打造产学研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二是塑造协同高效的创新格局。引导骨干企业加强基础研究,设立企业实验室、研究院,开展超前布局产业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研究。鼓励中小微企业瞄准细分领域加大创新投入,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创新主体。三是抢抓未来产业新机遇。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中国智能传感谷、“量子之城”建设。利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产业密集创新和高速发展的“蓝海”市场,加快低空新基建技术研发与应用,创建国家级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平台。
...
第三篇: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新质竞争力
传统制造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其转型升级直接关系到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我省拥有40个工业大类、197个行业中类、583个行业小类,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85%,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对比先进地区,我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统筹传统制造业战略布局。进一步摸清我省传统制造业的地区、行业、企业、产品分布等情况,为转型升级提供细化方案,对有市场、有优势、有潜力的传统制造业,落实“双长制”要求,建立“一链一图谱六清单”工作推进机制。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加强与先进地区的沟通对接,引导传统制造业在我省梯度布局,防止项目外迁导致“产业空心化”。指导各省辖市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衍生。
(二)坚持创新驱动,赋能传统制造业高端化。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前端,充分发挥产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向产业高端化转型的牵引作用。支持平煤神马、XX钢铁、平高集团、新乡化纤等“链主”企业整合资源,带动传统制造业向全球高端发展。加快突破大直径重载轴承、高性能尼龙材料等核心基础技术,力争纳入国家工业强基工程。瞄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需求,分级打造XX消费名品方阵,在现代农机、新型电力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全球、全国智能制造品牌、产业集群品牌。
...
第四篇:综合运用五种模式助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先进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产业载体和关键领域。因此,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应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核心抓手。通过调研上海、四川、贵州等地,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经验总结为五种模式,即自主创新型、龙头带动型、链群协同型、优势再造型、要素驱动型。我省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产业集群规模已超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0xx年的11.8%提升至202x年的25.9%,202x年对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与传统产业基本相当。但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如创新能力较为薄弱、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产业链群培育有待加强、传统优势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挑战、关键要素短缺或成本较高等。对此建议:
(一)做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双平台,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创新资源薄弱问题,建议做强XX科技城、XX医学科学城、XX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争取中科院在豫设立一级研发机构、一流高校院所在豫落地研究院及国家级创新中心,持续丰富科技创新平台载体,补齐我省科创资源短板。针对成果转化“堵点”问题,建议加快中试平台和转化基地建设,搭建省级科技创新云平台,构建全省成果转化“一张网”,推进科研院所及省属平台打造一支“懂技术、懂产业、懂XX”的技术经理人队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二)集中资源引育产业龙头,以龙头引领带动产业链群协同发展。龙头引育方面,建议省级层面成立专班,梳理明确重点引育产业龙头名单和工作方案,集中资源进行招引和培育,以点带面实现突破。建立政府主导、行业专家和省属投资平台等共同参与的专业化联合研判机制,提升项目研判和风险控制能力。强化省市区联动,形成方案设计、联合出资、落地承接、政策支持的合力。链群协同方面,建议提升实验室、中试基地和产业园区、服务机构的协同发展能力,用好产业联盟等协同发展平台,为产业链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搭建具有内生动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
第五篇:抢先布局发展未来产业大力推动前沿技术产业化
我省在量子信息、未来能源、类脑智能、未来网络、未来健康、前沿新材料、未来制造、未来农业、低空经济九大未来产业方面均有一定发展基础,通过补足短板、加力推进,相关产业未来可期。对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一)概念合理布局。建立健全未来产业发展工作机制和有力抓手,把握好时间节点和空间布局。一是突出重点,全面布局。围绕前述九大方向全面布局,力求赛道尽量覆盖;结合我省研发基础和优势短板明确发展重点,力求尽快取得成效。二是整体统筹,合理规划。合理规划空间布局,指导地方明确重点、错位竞争、特色发展,打造细分领域优势产品和核心竞争力。三是明确抓手,健全机制。建立创新策源、跟踪研判、场景牵引、资本赋能、园区培育等机制,打造未来产业、技术转化的有力抓手。
(二)研发聚力领先。依托优势学科、院士团队、三大高地等协同攻关,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环节聚力领先、局部突破。一是完善基础创新机制。打造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多元主体;完善激励机制,激发策源动力,聚力突破一批核心技术。二是优化高水平创新生态。树牢政策体系“方向标”、激活科技创新“源动力”、升级资本赋能“主引擎”、用好XX市场“助推器”、形成人才涌入“大格局”,构建高水平创新生态。三是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推动我省“入圈、立群、加链”,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互补发展;探索飞地经济,加强区域协同,构建协同创新格局;拓宽国际视野,融入全球网络,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
第六篇:积极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体制着力营造科技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省委坚定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XX建设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创新,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完善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组织领导机制、科技研发机制、成果转化机制、综合配套机制。但和先进地区对比,我省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科技研发端,推进组织建设的战略谋划,完善协同创新的新型科研体系。完善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机制。突出企业创新决策、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完善产权保护、投资风险分散承担等容错激励机制;推动创新、产业、资金、人才“四链”融合,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完善高能级研发平台体系。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零突破,高质量建设运营20家省实验室;提升科研院所创新能效,开创XX科技城、XX医学科学城、XX农谷“三足鼎立”新格局。完善高端人才引育机制。围绕企业、产业、高校所需,通过“揭榜挂帅”、乡情引才、以才引才吸引高层次人才团队;优化青年人才培育储备制度,通过“人才+项目+基金”“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等方式开辟绿色通道,支持参与国家和省市重大研发计划。
(二)围绕成果转化端,构建转化机制的需求导向,健全协同创新的转化服务体系。深化企业出题、政府选题、院所解题机制。健全“需求众筹+全面揭榜+科学评审+里程碑管理+绩效评价”管理链条,形成“政府部门+承担单位+专业机构”管理体系。深化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健全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制度,实现科研事业单位、成果完成人、技术转移机构收益共享。深化科技成果全链条管理。建立科技成果资产管理制度,开展贯穿成果转化全链条、区别一般国有资产的成果管理和资产管理。
...
(奋书文库网友投稿汇编)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