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在2024年全县乡村振兴推进会上的讲话 >

在2024年全县乡村振兴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202x年全县乡村振兴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总结过去一年工作,分析当前形势,安排部署今年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县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加快推进我县乡村振兴工作。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全县乡村振兴取得成绩,坚定信心再出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三个经济”产业振兴模式。聚焦山区县地域特征,根据小流域实际,开发利用山河沟渠、房前屋后等资源,深挖“绿色活力”,突破性发展沟域经济、庭院经济、订单经济“三个经济”,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小流域治理产业发展模式。一是发展沟域经济,“穷山沟”蝶变“生态谷”。立足全县286个行政村“沟”“坡”“湾”等地形地貌,利用山沟自成体系的“小气候”,以沟域为单元,科学规划沟域产业布局,培育沟域产业主体,做深沟域产业链条,重点发展马头山羊、食用菌、中药材、茶叶、木本油料、生态渔等六大特色产业,发展安家长岗岭、上津磨沟、店子七里沟等沟域经济示范带450余个,变“沟沟坎坎”为“走走看看”,让农民吃上“生态饭”“美丽饭”。二是发展庭院经济,“方寸地”巧变“聚宝盆”。采取“因户置业、因需培训、因绩激励”三大举措,鼓励群众利用房前屋后闲置土地和庭院,发展小果园、小菜园、小池塘、小养殖、小商店、小餐馆、小作坊“七小业态”,盘活“沉睡资产”、扮靓人居环境,农家方寸地巧变聚宝盆。目前,建设家庭养殖园、家庭作坊、家庭菜园、家庭旅馆等庭院经济1.5万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三是发展订单经济,“贫困户”变身“小老板”。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发展订单经济,推广契约式、分红式、股权式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采取土地流转、订单收购、劳务就业等形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已培育订单经济主体达269家,发展订单产业基地面积6万余亩,辐射带动1.5万户农户增收。四是推进三态联动,“小循环”推动“大融合”。坚持系统思维,统筹沟域经济、庭院经济、订单经济联动发展。以沟域经济为统领,形成“以沟域为轴,庭院和订单环绕”的发展布局;以庭院经济为支撑,扩大沟域产业外延,拓展市场订单;以订单经济为牵引,让农户“种有定向,销有方向”,有效促进产销衔接、农产品流通,确保沟域经济、庭院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五位一体”立体就业模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劳务输出是山区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更是农村人才振兴、三产融合、提升产业发展质效的有效抓手。一是聚焦培训提能,打造劳务品牌“金名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6大行业53个重点产业职业培训需求指导目录,统筹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推动脱贫劳动力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再到“专业型”蜕变,培育“XX建工”“XX家政”“XX月嫂”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标记、过硬技能支撑和良好用户口碑的劳务品牌。二是聚焦集中发展,推动农村人口“留得住”。围绕生态文旅康养、新能源汽车数智制造、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开发就业岗位4万余个,帮助2675名进城人口变身“工薪族”。把以工代赈作为促就业、稳收入的重要抓手,组织搬迁群众积极参与城镇周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提高务工收入。三是聚焦特色产业,激活联农带农“新引擎”。围绕六大重点农业产业链,建成特色产业基地40余万亩,万元以上的庭院经济7000余户,新培育市场经营主体150个,带动7251名群众在“三个经济”中就业增收。四是聚焦创新驱动,搭建创新创业“大舞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星创天地等创业平台20余家,高规格规划建设人才公寓、科创人才港、科创大厦,设立5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吸引20xx余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留乡就业创业,关联带动本地群众就业6000余人。五是聚焦服务保障,织密务工就业“防护网”。抢抓中国人寿帮扶机遇,每年投入660万元为全县脱贫群众、监测对象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防贫保险,为就业群体戴上“护身符”、吃下“定心丸”。成立外出务工人员党支部、办事处,定期召开联谊活动,及时做好务工维权,让外出务工人员情感有归属、咨询有渠道、维权有门路。

(三)乡村治理“沙沟模式”。以关防乡沙沟村为试点,运用共同缔造理念和方法,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新模式,唤醒沉睡资源,做活山水文章,引导群众发挥乡村治理“主人翁”作用。一是民事民议,变“你和我”为“我们”。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群众意见充分纳入乡村建设规划,实现“村民想要”和“村里想做”事件的双向精准对接。因地制宜明确发展定位,通过挖掘古文化、复原古景观、传承古记忆,在原有田园风貌的基础上,注入现代生活元素、生活方式、审美理念,既保留乡土味道,又赋予时代气息,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二是民事民办,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共建特色产业,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建成铁扫帚、双低油菜、优质花椒、冷水稻、藕鱼共生等特色产业。共建股份经济,探索“村集体资产+村民入股+对外招租+村民分红”共建股份联合经济,实现村民小额投资、大额回报的新型致富模式。共建新兴业态,探索“农户+村集体+公司”模式,发展“一宅两门、一院两户”的乡村民宿,兴办豆腐、花馍、酿酒等传统家庭作坊和特色乡土农家乐。三是民事民管,变“靠公家”为“靠大家”。组织群众参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推选楼栋管理员、环境卫生监督员,对房前屋后环境卫生、公共设施等进行管护。成立村级物业管理公司,推行垃圾“两类四分法”和“垃圾分类积分制”,通过制度制约、村民监督、大家管护,共创美好环境。统筹推进城乡绿色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林居相依、山花蔓绕、入目皆景的乡村环境,让和美乡村成为“天然氧吧”,吸引游客驻足。四是民事民评,变“旁观者”为“参与者”。组织开展“围炉夜话”共评共议活动,让群众当“评委”,挖掘群众身边的“五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少年”等先进典型。对村级产业发展、集体经济支出等重大事项,及时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党员群众代表会议、村民大会征求意见投票表决,村民与干部共同参与村级事务管理,让群众当家作主。五是民事民享,变“一人享”为“众人享”。通过举办“乡村音乐节”等活动,持续催热“乡愁经济”“田园经济”“美丽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