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范文 > 市委书记在2024年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推进会上的讲话 >

市委书记在2024年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市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推进会,这是一次凝聚共识、明确方向、推动落实的重要会议。在此,我代表市委,向长期以来辛勤耕耘在农村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执政根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新框架

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多学科中的知识,系统研究“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主体维度的动机与行为”,以实现组织目标的学科。基于组织行为理论,可以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完成自身组织任务,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各项工作能力,具体包括在党组织内部环境、政党系统环境、农村基层社会环境以及宏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党员个体的服务力、党员群体的凝聚力、党组织管理的有效力。不同层次主体行为形成的三种能力的合力作用共同构成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个体行为。组织中的个体行为是由心理刺激(动机)引起的,而引起心理刺激(动机)的因素既有个人的个性、能力、价值观、态度、自我效能感等内部因素,又有环境等外部因素。组织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可以纠正或强化个人的动机,从而改变其行为。基于党员与群众的鱼水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个体在农民群众中的行为主要表现是为人民服务。一方面,党员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自我定位等体现了党员对党组织及他人的看法,形成了党员个体服务行为的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党员个体受党组织内部环境、政党系统环境、农村基层社会环境以及宏观环境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党员个体服务行为的外部机制。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党员群体行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组织是通过群体努力完成特定目标的社会创造物。作为个体的集合体,群体既需要满足群体成员思想、情感、信息、工作交流的需求,又需要建立起各成员的归属感,还需要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影响群体有效性的因素包括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气氛等。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为了保证革命的成功,必须有思想和行动的统一。”这实际上要求党员群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因此,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党员群体凝聚力对党组织的目标具有重要影响。党员群体凝聚力越高,党内就越团结,党组织目标就越能实现。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的组织管理行为。对于任务型正式组织而言,为了有效运作,必须形成一个分工明确、权责清楚、协作配合、合理高效的组织结构,并施加有效管理。这种基于整体组织结构的组织管理是重要的组织行为之一。一个组织管理者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合理确定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使组织成员能有效地分工协作,取得良好效能,达到组织目标。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负责人,可根据内部环境、政党系统环境、农村基层社会环境以及宏观环境等对组织结构和组织管理进行一定的调适,实施有效管理,以达到组织目标。

二、正视问题,准确把握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新要求

进入新时代,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强不强,直接关涉乡村振兴战略能否顺利推进。从组织行为学视角来审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关键在于党员个体、党员群体以及党组织三个层次的行为是否达成组织目标。然而,新时代随着农村社会结构的变迁,受社会意识多元化、利益结构失衡、社会阶层分化等环境因素影响,部分农村基层党员个体、党员群体、党组织出现了与组织目标相悖的负面行为,严重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一)党员个体服务力有待提升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党组织只有在服务群众中,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让群众紧紧围绕在党组织周围,提升党组织的组织力。每个党员个体都是党组织的细胞。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服务功能需要依靠党员个体为农民群众提供服务来实现。在组织行为理论看来,提高党员个体的服务力,不仅需要具有服务的内部动机,而且需要服务本领和服务方式的外部机制。但是,当前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部分党员个体存在服务意识不强、本领不足、方式不当等现象,导致党员个体服务力不足,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

一是党员个体存在服务意识不强现象。服务意识是指组织成员在与一切与组织相关的人或组织进行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自愿积极地为他者提供周到热情服务的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党员而言,服务意识是党员意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有学者通过调研发现,农民群众对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多有怨言,对其服务意识不甚满意。在一些地区,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完全彰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收入差距的加大,农村社会出现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受其冲击,一些党员干部忘记了自己入党的初衷,服务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欠缺,凡事以个人为中心,漠视农民群众的真正需求,遇到问题绕着走、躲着走,甚至优亲厚友、假公济私、以权谋私等。正如江泽民所说:“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是党员个体存在服务本领不足现象。打铁还需自身硬,党员个体不仅需要拥有服务意识和服务决心,更要拥有服务群众的本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也难以为人民谋利益”。服务本领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攻坚克难、狠抓落实中的担当。拥有服务本领,也是农村基层党员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必备条件。“本领恐慌”是当前农村基层党员的一大硬伤。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大量青壮年、乡村精英从农村外流,农村基层党员队伍青黄不接。在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成员老龄化现象严重。中老年党员干部囿于文化水平有限和精力不足,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上表现出力不从心。另一方面,一些农村党员干部长期忽视自身的理论学习和政治学习,不仅思维固化、思路受阻,而且不了解有关乡村振兴的国家大政方针。在实践中遇到农民群众的困难,他们不善于运用科学理论和党的最新政策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习惯于以老办法解决新问题、以老思路应对新情况,不能给出有效对策。因此,这部分党员即使有服务之心,也无服务之力。

三是党员个体存在服务方式不当现象。服务方式是指服务者将服务传送给服务对象所使用的方法。恰当的服务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服务效果。当前,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群众已由过去依附农村集体经济的“单位人”转为如今具有独立意识、能够自由流动的理性“经济人”。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服务农民群众时,要以农民群众的意愿为根本出发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把服务工作做细、做实。然而,部分党员干部空有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却因服务方式不当,造成事与愿违的局面。譬如,在精准扶贫中,有些地方党员干部想带领农民群众发家致富,但是对于选择什么项目、如何实施等不同农民群众商量,不遵循本地区发展规律,导致扶贫效果不尽如人意。还有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方式单一,多年来对贫困群众始终采取送米面油等金钱式帮扶,不仅不利于解决群众的贫困根源问题,反而助长了部分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

(二)党员群体凝聚力有待增强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群体行为以群体凝聚力的形式达成对党组织目标的影响。党员群体凝聚力强不强体现着党员内部是否团结与统一,直接影响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规模大了,一些人容易出现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现象,容易出现尾大不掉、自行其是问题,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影响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当前,在部分农村基层党员群体中存在着“小圈子”“潜规则”以及“游离”等现象,破坏了党员群体内部的团结和统一,进而影响其组织力的提升。

一是党员群体内存在“小圈子”现象。一方面,在少数农村地方,宗族、家族势力逐渐抬头,通过选举、联姻等方式拉拢党员干部。在利益的诱惑下,某些党员干部成为宗族、家族势力的附庸。更有甚者,一些农村出现了基层党组织家族化现象,形成封闭的圈子,排斥农村其他精英加入党组织。另一方面,在农村中较为突出的是在村“两委”选举中,为争夺村庄内部公共权力,而出现的派系贿选事件。其结果是,他们在党员群体内部开始拉帮结派,出现不同利益的小团体、小圈子、小山头。农村党员群众中出现的“小圈子”现象破坏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党内团结,致使党组织涣散。

二是党员群体内存在“潜规则”现象。群体“潜规则”是指党内法律法规中没有规定的,但是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部分群体中实际存在的行为与观念。群体“潜规则”最突出的特点是与党组织的正式规则逆向而行,最大的危害是破坏党内正常秩序,造成的后果则是出现“逆淘汰”现象,即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群体“潜规则”不仅会降低党的凝聚力,而且会侵蚀党的组织力。农村社会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会”。在农村中,农民群众习惯于按照风俗习惯和差序格局的人情法则行事办事,法律法规往往被乡土规则所替代。这种非正式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身处农村的部分党员干部,并逐渐延伸到农村基层党员群体内部。因此,在部分农村基层党员群体中,会出现与党政法律法规相悖,但与文化习俗相符的不成文“潜规则”。有学者研究发现,在“潜规则”作祟下,部分农村基层党员群体内部“逢迎拍马”“好人主义”“唯上是从”“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盛行,导致党内凝聚力下降。

三是党员群体内存在“游离”现象。如果党员长时间游离于党组织,不能及时参与党组织的各项活动,那么党员群体就会像“一盘散沙”,失去凝聚力,更不可能具有组织力。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主导乡村振兴的领导者,有必要动员其党员群体参与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提高收入水平,少数农村党员开始离土、离乡,外出打工。一些党员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城镇或城市,很少回乡过党组织生活,不能及时与党组织保持联系,也不能及时参加党组织开展的各项具体工作。受其影响,即使还在农村的党员,也各自忙碌,参与党内事务的程度不高。甚至基层党组织正常进行的“三会一课”活动,有些地区也需要通过发放诸如香烟、午餐等物质福利,才能吸引党员积极参与。党员游离在党组织之外,不仅降低了党员群体的凝聚力,也势必影响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

(奋书文库首发,完整版约9750字)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