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市202x年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工作总结
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着眼解决“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把党组织的旗帜树立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一、坚持党建引领,建强基层治理的“动力主轴”
一是顶格压实责任。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党政班子成员任副组长的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协调机制,形成了市委“总指挥”、县区委“一线指挥部”、乡镇(街道)党(工)委“前线指挥所”、村(社区)“坚强战斗堡垒”的四级联动治理体系,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九龙治水”困局。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聚焦“谁来引领、怎么引领、如何支撑、如何服务”,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方法路径,在城市建立“大党委引领、社会化共建、网格化治理、一键式响应”治理机制,在农村推行“党建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打出了一套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组合拳”。
三是以上率下推动。建立落实领导干部包抓联系制度,149名市、县班子成员直接联系包抓379个村和社区网格,常态开展调研走访,定期下沉跟班工作。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纳入党政履责督考一体化平台,实行季度打分、综合评价、跟踪督办,推动各项措施落细落实。
二、创设载体平台,夯实基层治理的“善治根基”
一是科学划分网格。全面优化网格组织体系,整合党建、政法、民政、卫健等各类网格,打造集党的建设、矛盾化解、服务代办等功能为一体的“全要素网格”1730个,在网格设立党群服务驿站、党群睦邻中心、红色先锋驿站197个,让党的工作触角有效延伸到城乡每个网格院落。
二是推行协商议事。全覆盖构建“包抓领导+社区党组织+共建单位+群众代表”四方联动社区治理共同体,“一季度一主题”开展协商共治活动,解决民生短板、办事梗阻和治理难题2441个;全面推行乡村“邻里小院”议事,依托党员联系户的农家小院打造“邻里议事小院”4700多个,引导群众主动说事、相互评事、协调理事。
三是用好信息平台。聚焦群众日常关切,在村头巷尾设置“村情二维码”,加载村情村务信息、强农惠农政策等便民信息,让群众实现村务“掌中全览”。推广使用“一键通”呼叫系统,构建了“网格员入户探视+应急呼叫平台服务+监护人照护”的独居老人守护模式,用信息化手段强化对特殊群体的关爱照顾。
...
第二篇:全市202x年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工作总结
我市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重要指示精神,紧盯基层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坚持减负与赋能结合、短治与长效并举,倾力打造“善治之城”。特别是城区被确定为省级层面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综合试点县区以来,市委坚决扛牢政治责任,强化全域统筹,大胆探索创新,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一、一套清单定权责
把规范明晰基层权责作为基层减负的根本前提,念好“定、调、统”三字诀,优化权责清单配置,协同推进赋权增能和减负增效。
一是抓好“定”这个基础。坚持“全面、合理、精准”原则,科学界定权责边界,严格事项准入,运用现有“乡镇权责、执法事项、县乡‘属地管理’事项责任”三清单,借鉴试点省(区)经验,按新的架构体系重新编制,形成基本权责清单、配合权责清单、收回上级部门权责清单,进一步厘清了县乡职责边界,同步向村社延伸,形成了依法履职的“说明书”和属地责任的“分界图”,让基层集中精力干好“分内事”。同时根据新的权责清单重新调整了岗位目录,实现了“定责定岗定编定人”相统一,构建起上下联动、权责明晰、链条完整的工作机制。如,荫营镇明确基本权责清单111项、配合权责清单101项、收回上级部门权责清单23项,依据“三单”将岗位调整为56个,结合岗位和工作量重新核定编制82名;以城区南山路街道为试点,明确社区“两委”成员的岗位职责清单,厘清了各层级的应减之负和应负之责。
二是夯实“调”这个保障。出台《乡镇(街道)“三清单一目录”动态管理办法》,规范清单调整优化流程,对基层治理有迫切需要且有能力承接的事项继续保留,对专业技术性强、基层无力承接的事项及时调整收回,一季度一研判、一年度一调整,确保乡镇(街道)承接的权力事项与功能定位相适应,实现“责权一致、责能一致”的动态平衡。
三是扭住“统”这个关键。坚持市级统筹,将基层“强身”和机关“瘦身”结合,在全省首家出台《关于统筹调剂乡镇(街道)编制资源的指导意见》,按照“基础编制+量化编制+周转(平衡)编制”调剂办法,开展全域编制调配,今年从市级划出24名事业编制下沉城区、矿区。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城市管理、文化市场、市场监管等7支综合执法队中,一线执法人员占比84%。
二、一个平台抓调度
坚决扛起省委赋予阳泉建设“数智新城”的重大使命,融合推进基层自治、法治、德治和数治,依托综治平台建成基层治理市区联合工作调度中心,打破部门、区域、层级的界限,打造了解决基层反映突出问题的工作闭环,实现了“三变”。
一是变“可到可不到”为“应到尽到”,针对“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中存在的街乡叫不动、部门不配合等问题,建立由3名市委常委挂帅,38家市直单位、41家区直单位组成的“基层事项会商研判机制”,组建由5名市级人员、9名区级人员构成的工作队伍,通过健全机制、整合部门、固定人员,街乡提出诉求后,由中心统一调度,做到基层有呼声、部门必须到,把“软要求”变为“硬约束”。
二是变“政出多门”为“政出一门”,针对群众反映事项中存在的推诿扯皮、协调不力等老大难问题,强化市区两级联动,实现调度中心与“12345”政务热线、综治中心、社会治理中心数据共享、问题共治,推行指挥“一贯到底”、三级会商等工作模式,打造基层反映问题“接、判、办、评、用”五步闭环工作流程,迈出了为民服务的“最先一步”。
三是变“慢办、难办、缓办”为“快办、易办、好办”,针对基层反映问题解决周期长、程序多等顽疾,以街道为“哨点”,推动行政审批事项一网通办平台向乡镇(街道)延伸,全市11个街道“7×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100%全覆盖,变“行政末梢”为“治理前哨”。实践中,梳理形成283类545种接诉即办事项派单导引表,不仅极大提升了问题解决效率,还不断推动“解决一件事”到“办好一类事”延伸。
...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