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办公资料 > 要扶贫,但不必夸大贫富差距 >

要扶贫,但不必夸大贫富差距

  “性善”到底是否为人类与生俱来,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人到中年,经历的事多,见过光明磊落的君子,也遇过心底阴暗的小人。但不论哪一类,我个人的看法,多数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现代乐善好施的阔佬,不是说他们都有高尚的情操,但用同情心解释其善举,不会错到哪里去。
  是的,同情是人的天性。敢打赌,假如有人撰文,大声疾呼政府增加社会福利,不管用何理由,也不管说得是否在理,拍手叫好的一定多;相反,若有人不识时务,指出其逻辑纰漏,就算说得对,那也会千夫所指,被骂得狗血喷头。现成的例子,当年撒切尔为医治英国“福利病”,曾有意削减福利,结果触犯众怒,连她的母校牛津大学,都不肯授她荣誉博士学位。
  所以我担心,今天我们讨论扶贫,会不会一样缺乏理性。扶贫我当然赞成,也写过文章。但以国家现有的财力,究竟怎样做才能既帮助穷人,又促进社会和谐,是个重要问题,应冷静处理。遗憾的是,当下学界关注的重心,似乎只在收入差距方面。参加了几次学术沙龙,听学者谈“差距”,大开眼界,没想到的是,有人根据中国的基尼系数得出“两极分化”的结论。
  相信这些学者的善意,也不否认他们的责任感。但我不明白,过度地张扬“差距”,对社会和谐的好处在哪里?中央提出“注重公平”,无论如何,是要提升国民的幸福感,促进社会和谐,而不是搞贫富对立。何况经济学说得清楚,幸福虽与收入有关,但不完全是一回事,诺贝尔奖得主卡尼曼教授做过调查,美国人的收入与50年前比多了3倍,但今天美国人的幸福程度,却并不见得比以前高多少。
  其实,幸福作为一种感受,不仅决定于收入,也来自人们比较的参照。说我个人的经验。早年在乡下种地,面土背天,煞是辛苦,但那时只要能吃饱肚子,就会觉得幸福。为何?因为经常挨饥受饿,对比的是穷日子。改革开放后,人们丰衣足食,不承想,不满足的人反而多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