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和城市化应该是同步推进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现代化国家,能够不迈过城市化的门槛;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绕过城市化,走上现代化的道路。
而在这方面,我们是吃过大亏的。远的先不必说,光是新中国成立后,就走过不少弯路。不仅用户籍制度“卡脖子”,人为地制造城乡分割。“三年困难”时期,还搞职工下放;“文革”期间上山下乡。原指望通过这种方式,用农业来补贴工业,能赶英超美,更快地实现工业化,可历史开了大玩笑,不仅没赶上人家,反而被拉得更远了。贻误了工业,耽搁了农业,留下一个很大的遗憾。
直到现在,中国仍然是个城市短缺的国家,城市化比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只有30%,不仅落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即使和我们自己的工业化水平相比,也落后20个百分点。这是个畸形的结构,好比一个人,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起路来,必然一跛一拐,气喘吁吁。现在我们不是已经感受到了吗?人均收入不过区区700美元,就遇上了生产过剩。
究其原因,城乡结构失衡难辞其咎。控制城市的发展,阻碍了生产要素的聚集,无形中扼杀了许多商业机会,自然会造成对投资的压抑;短腿的城市化水平,吸纳不了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制约了农业现代化;农民分享不到工业化的好处,又提高不了种地的效益,收入增长慢,消费自然上不去。投资乏力,消费不旺,哪有不过剩的道理。所以,与其说是农业落后,拖了工业的后腿,不如说城市化滞后,影响了农业,连累了工业。
乡镇企业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短短二十多年间,就创造了1/3的GDP,安置下1亿多劳动力,可谓异军突起,成就辉煌。我们从中受到鼓舞,曾一度认为,离开城市,在农村照样可以实现工业化。现在来看,这条路恐怕还是走不通。实践证明,没有城市作依托,乡镇企业要登上新台阶,实在是困难多多:交通不便,信息不灵,人文环境、员工素质都跟不上,别说升级换代,就是维持生存,……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