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着眼未来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目前,全市上下正在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面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规划如何发挥其先导、引导和指导作用,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整合,把发展战略落实到空间布局上,使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以锡山区为例,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思路。
一、锡山区农村发展的现状
锡山区区域总面积396平方公里,辖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6个建制镇和1个街道,常住人口43万,暂住人口约20万,其中农业人口25万。锡山是近代民族工业和现代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工业基础较好。撤市建区以来,锡山区持续保持经济强劲发展的好势头,在基本全面实现小康的基础上,正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奋进。但是,在长期集中型城市化战略思想引导下,“以城市为中心”的传统理念逐渐成为锡山地区的空间发展的总体思路,各级政府重视研究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忽视对非建设用地的系统研究,导致在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过程中,中心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够,带来了村庄规划建设滞后和农村发展无序等一系列问题。农村地区发展的滞后已成为影响锡山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1、偏重城镇,忽视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锡山区农村发展模式主要以著名的“苏南模式”为主,虽然“城乡建设,规划先行” 早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城乡发展与建设工作中“重城轻乡”、“重镇轻村”和“重工轻农”现象比较明显,造成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重视城镇规划,而忽视农村的规划与建设。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造成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建设水平……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