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怪圈”的内涵、成因与教育发展的解决策略
1.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青年怪圈”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青年怪圈”,是指自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所表现出的青年人不断离开户籍所在地、涌入城市和非农产业就业,同时那些进入后青年阶段的原转移劳动力又不断返回农村和本地就业的循环不断的过程;详言之,就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大致以青年阶段的起止点——16岁和35岁为两个钟摆点,在16岁左右大量涌入城市非农产业就业在35岁左右又逐渐从城市非农产业返回农村家庭常住地就业的双向转移过程。
从历时的角度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一静一动”两个鲜明特征:“静”的一面是指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始终是16-35岁之间的青年。据调查,19xx年,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中,15-29岁的劳动力占73.4%;20xx年,16-35岁的青年人仍旧占外出劳动力的66%以上。“动”的一面是指对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而言,他们的就业转移并非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沿着从农村到城市的直线行进,而是表现出一来一回的双向性。也就是说,在青年阶段,他们从农村转移入城市就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们不再是青年时,他们不得不从城市返回农村,进行二度就业转移。这一来一回的“双向流动性”使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独特的“圈状”形态。同时,上述两个特征又息息相关,“青年主体性”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向的双向性,转移方向的“双向性”又为转移主体的“青年性”提供了空间。正是基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期表现出的“青年主体性”“转移双向性”特征,及其丝丝相扣的关系,笔者认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正步入“青年怪圈”。
2.农村劳动力转移“青年怪圈”的社会负功能
(1)将大大延缓我国……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