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述职报告 > 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考 >

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思考

现行《食品安全法》虽然确立了全程监管的理念,但是,由于我国食用农产品散种、散养占比较高的发展现状,再加上种植、养殖、市场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政府监管部门之间,尚未真正建立无缝衔接机制,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本文基于加强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初衷,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探索。
  一、当前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在流通销售环节中,不法企业和商贩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为保证产品美观、好吃、便宜,在产品上做手脚,销售问题食品,监管人员不可能做到全面的监管,往往存在遗漏。
  (二)农产品检测手段“单”。农业、市场监管等部门不是法定检测认证机构,多数采用快速检测手段,其检测的数据与结果只能定性而不能准确定量,只能作为农产品农残超标与否的判断,不能作为处罚的法律依据。
  (三)食用农产品追溯难度“大”。食用农产品一般没有标签和包装,从田间地头到销售市场容易出现票据缺失、信息不全等问题,有些农产品最起码的原产地信息也无法提供,出现安全事件后的追溯,成为“大”难题。
  (四)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交流“堵”。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链,分属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商务等多个部门监管。由于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有的在该唱主角时却当了配角,有的在该当配角时却唱了主角。特别是农贸市场中的米、面、肉、菜等日常食用农产品的监管,监管部门抽检的力度和频次又达不到要求,并且检测结果最快也得半个月左右才能出来,难以做到将不合格的问题食品及时查扣,导致问题食品早已销售一空。
  二、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是以进货查验为重点,营造流转规范票据的环境。在当前的条件下,建立追溯体系的重点是抓……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