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述职报告 > 党校结构化研讨:贫困山区家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

党校结构化研讨:贫困山区家校合作的实践与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最完善的社会教育就是学校—家庭教育模式”。只有成长在学校和家庭秉持着同样的信念,在教育理念、教育过程、教育手段上形成一致的教育环境中的学生,才能实现全面的和谐的成长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起,在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中,教育民主化思潮开始作为全球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渗透进入各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这也使得要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教育管理领域中来变得势在必行,于是家校合作便应运而生,让家庭与学校相互协助共同参与学生的教育即当家庭和学校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分别在20xx年和20xx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2x)》和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从国家层面肯定了家校合作对推动我国教育事业长足发展的积极意义。因此加强家校合作,提升教育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就成为了教育改革发展中无法回避的一部分了。
  一、我县家校合作的现状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全社会已经会形成了一个共识: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现实是,社会对于教育的贡献更多是体现在众体层面,社会援助体现在教育设施、教育公平等方面,社会支持主要是政策、资金和影响力。在个体教育层面,目前主要是家长和学校在发挥主要作用,社会的参与度并没有达到最佳,这也是符合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的。
  众所周知,对学生的能力及习惯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连贯的一致的教育过程,同时学校和家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主要的两个场所,因此加强家校合作,实现家校共育,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不再是学校、家庭两个平行空间,而是实现教育在时空上的连贯性、一致性,就变得十分有必要了。但是对我县而言,目前有效的家校合作仍然存在许多困难与障碍。
  (一)效果差
  我县绝大部分中小学目前主要以家长……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