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硬着头皮把《夏本纪》读完的,原因在于其中诸多地名、物名、山川之名皆不认识,更未听说。特别是禹治水所历九州,所道之九山及九川,倘无耐心,恐怕会是很不会去读这部分。无奈之下通过翻字典,网上查注释,终于把文意大致弄通。在花了这翻功夫之后,对司马迁很是佩服,他是花了多大功夫把如此这一州州,一山山,一川川考证得如此细致,让人读来真如同禹亲历治水一般。
《史记》对禹的记述重点放在了治水、论德两项上。禹可以说是名人的后代,有着前执政者血统,它是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禹也很帅气,他的声音就可以用来作为音律的标准,他和身材可以作为尺度的标准。不仅如此,他还很聪明能干,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是人们学习的榜样。太史公对他的崇敬真是意于言表。
但这样一位执政者的后裔最初却没能继承上执政者的位置。相反,禹的父亲鲧却因九年没能把洪水治好而被流放,最后死在羽山。帝尧对鲧的评价不高,认为他“负命毁族”,但在众人的推荐下勉强为他提供建功立业的舞台,但鲧的性格使他没能成就功业,不仅没有功劳,连苦劳也没有,当其被流放死在羽山后,天下人不仅没有同情这位治水者,反而都拥护舜的作法是正确的。可以想像,鲧在治水中是治理得很不像样儿,而且造成了民怨了,才会有这样的一种结果。是他“负命毁族”的人品和性格害了他。
鲧的治水无能而丢失性命对其家族来讲简直是个耻辱。所以可以相像这个耻辱对禹的影响会有多大,他只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来维护自己家族的荣誉。这也是为什么帝舜会再次用他去治水的原因。帝舜说得很清楚,他想找一位能成就帝尧事业的人为执政官。那时为官是一种很大的荣誉,也是要做出业绩来的。大家推荐禹时,舜当即表态同意,而且嘱咐他要勤勉,尽管禹想把这个机会让他其他几个人。从某种角度来说,舜还是希望禹能有所作为,一方面确实为老百姓办实事,另一方面能洗刷禹家族的耻……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