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不仅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同样存在于发达国家。按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美元作为贫困线来测算,世界上有十多亿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地区。按照美国的贫困标准,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有近4000万人生活在贫困状态中,占总人口的15%。欧共体的贫困人口也超过了总人口的15%。贫困是如何产生的?又如何消除贫困?
对贫困成因的解释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有一句名言:“你不能凭富裕和繁华程度来判断一个社会的快乐程度,你必须了解贫困阶层的生活。”诚然,我们必须了解贫困阶层的生活,尤其要了解贫困阶层为何贫困的真正原因。对贫困成因的解释,主要有两个命题。一是认为贫困者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持这一观点的人总是把贫困看作个人不适应或病理学的结果,贫困者被看作是由于技能、道德的缺乏或身体方面的缺陷,缺少动机,或者能力低于一般水平而无法在社会上取得成功的人。一些学者试图在贫困者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伴随的假定他们持有的态度和观点中寻找答案。二是认为社会的贫困是结构力量制造和再制造的结果。持这一观点的人特别强调造成个体难以克服的贫困条件的更广泛的社会过程,贫困只不过是贫困者受环境束缚造成的一种后果。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因素,比如阶层、性别、族群、职业地位、教育水平等因素塑造了资源的分配方式,而这种分配方式通常是不平等的。
更具体地说,对贫困成因的解释又有下面几种主要理论。
一是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这是从经济的或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贫困成因的。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发展中国家长期陷入贫困是由于一连串的、较低的投入—产出行为造成的。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低、储蓄少,从而造成社会再生产的投资不足。投资不足使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效率难以提高,因而其产出处于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低下。所以,贫困导致投资不足,投资不足导致低产出,低……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