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组合拳” 筑牢“压舱石”——某县粮食生产交流材料
XX地处北纬38°左右,土壤类型多、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水利资源足,土地面积50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8万亩,被评为“全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十三五”末,全县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达108万亩、34.4万吨,较“十二五”末分别增加了44.77%、58.45%,实现了面积和产量“双提升”。
一、成效举措
近年来,XX县打出机制创新引擎、示范带动引领、市场运营引动“组合拳”,筑牢了粮食安全“压舱石”。
(一)机制创新“引擎”多层次驱动。初步形成“党委主导、政府牵头、部门参与、镇村推进”的粮食生产工作格局。一是明确领导责任。坚持党政同责,建立了书记、县长“双组长”制,相关部门参与、镇村具体实施,确保粮食生产任务保时、保质、保量完成。二是明确生产责任。建立了联席会议制、目标责任制、层层分包制、督导检查制、奖惩考核制等五项粮食生产责任机制,为粮食安全攻坚战“保驾护航”。县、镇、村逐层传导、逐级落实,真正把粮食生产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落在行动上。三是明确技术责任。按照“提升县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的总体要求,夯实县级农技中心、镇及区域站、村级产业指导员三级粮食生产技术责任,每年组织培训上百场、培训农民上万人,为农技推广打通“最后一公里”。
(二)示范带动“引领”高质量发展。通过夯基础、建基地、强服务等措施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开展农田整治。完成农田整治10.7万亩、深松整地67万亩,全县节水灌溉面积达60万亩,农民昔日“靠天吃饭”、今朝“旱涝保收”。202x年,面对旱情挑战,打造了全省玉米增密度示范县,粮食面积和产量分别超目标任务3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二是建设粮食基地。近十年来,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约80万亩,占总耕地的“半壁江山”,建立了一批万亩、千亩、百亩粮食标准化生产基……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