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试题课件 >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探究 >

拖延行为的心理学原理探究

(为表述方便,我需要假设一个模拟情景:我正在做的是A活动,而B活动亟待完成,即A是现在时活动,B是将来时活动)
  拖延——在开始或完成一项活动时实施有目的的推迟——包括延迟和完成。在这个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社会中,这是一种并不恰当的行为甚至说是陋习。尽管有这样的认知,许多人还是会有拖延的行为产生,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我将通过利用课程中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理解对其进行浅易的心理学原理分析。
  在网上看到有人对拖延这种行为做出了4个分类:其一缺少规划导致的拖延,其二缺乏技能导致的拖延,其三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其四非理性意识引起的拖延。若是对其进行综合归因,我认为其内部稳定因素是进行中的事情带来的生理心理的愉悦感;其外部稳定因素为将要做的事情的困难程度。
  内部的稳定因素——A事件所带来的愉悦感。我认为这种因素对拖延的影响是条件反射和成瘾的共同作用结果。小时候我们的欲望其实很简单,只有要与不要、想与不想这种最直观的心理诉求,而当拖延这种行为能够获得快感,满足更深层次的心理诉求后,就会获得条件反射,想着:哦,我只要拖延一会儿,就能获得快乐。尽管这种快感是暂时性的。而条件反射产生了持续性的快感,就形成了我们对于快感的迷恋也就是上瘾。例如懒惰。我认为这也是拖延的一种表现。我们经常说“懒得动”“懒得拿”,哪怕只是发个呆或者只是躺在床上,只要身体肌肉保持现有的运动状态,也会产生一段时间的愉悦感。这样的行为很快就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进而泛化,对其他事情也会产生类似的反应,进一步成为了懒惰——一个人的品质属性。
  拖延,作为一种行为,必然经历了不同的心理生理变化阶段,必然涉及人体结构的作用机制。《精神现象学》中第四章有提到意识的“主人”与“奴隶”的关系,我认为同样适用于人体结构的关系。对于拖延行为来说,本我是主人,自我是奴隶。本我统治着自我,它是原始欲望本能……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