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年来,XX市创新实践“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粮食生产”模式,有效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和“不会种地、不愿种地”等难题,既有效稳定了粮食生产,又发展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为端牢“中国饭碗”、丰富“XX粮仓”作出了地方贡献。
一、基本情况
XX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XX省XX稻优势产区,X个县市区中有全省产粮大县X个、全国产粮大县5个,常年粮食播种面积X万亩,粮食总产量X万吨,分别居全省第三位第四位。总人口X万人,其中农业人口X万人;农村劳动力X万人,其中外出务工或转移就业X万人,占比达X%。目前,在村务农大多数为老人和妇女,种粮农户中55岁以上的超过70%。一方面,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副业化问题突出;另一方面,一家一户“零耕碎种”,农民不愿种、不会种、种不好等问题日渐凸显。对此,XX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粮食生产”模式,破解农村无人种田、种粮效益不高等现实问题。202x年,全市施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粮食生产”模式的行政村达X个,种粮面积(含服务)达X万亩,预计可产粮食X万吨,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X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扛牢政治责任,坚定不移耕种“决心粮”。
聚焦“为谁种地”,牢牢把住粮食生产安全主动权。抓方向、搭平台、建载体,重拾农民种粮信心。
一是高位推重力度。把粮食生产摆在“三农”工作首要位置,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求,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多次专门研究部署粮食生产。建立市县领导联县包镇抓粮食生产制度,市主要领导基层调研必督导粮食生产,市分管领导每月必蹲点粮食主产地,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粮食生产……
预览阅读已结束,若您需要写相关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