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屯垦戍边屯垦戍边既是维护国家边疆稳定、推进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古代国家治理思想宝库中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屯垦戌边的组织形式、表现方式虽历经变化,但其在维护国家边疆稳定、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军屯与民屯一屯垦戍边的主要组织形式屯垦即屯田垦种,指军民在一定区域驻扎聚集,从事农业生产,实现自给自足。
戍边就是调集军队戍守边防。
屯垦与戍边具有明显的辩证统一关系。
屯垦是方式,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为戌边提供稳定的粮食物资保障。
戌守边疆,是为了提高军事防御能力,进而实现边疆安全稳定发展这个最终目标,而稳定的边疆、强大的国防又反过来有力保证了屯垦实施的成效。
可以说,屯垦戌边是中国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边疆过程中经济需求与政治目标的集中体现。
屯垦戌边主要有军屯与民屯两种形式。
军屯指中央王朝调拨军队驻守边疆,军队战时应战,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实现自给自足。
民屯是中央王朝通过政策引导、强制征发等方式将中原地区人口移居到边疆地区生产生活。
尽管历史上还存在商屯、回屯、旗屯等特殊组织形式,但以屯垦的目的导向来看,不外乎增强军事防御能力的军屯和发展生产的民屯两类。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