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摘要
二、背景
三、项目实施
(一)人才培育机制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一是接续选派驻村帮扶力量
二是打造“头雁”引领“能人”响应的人才队伍
三是人才引育政策兜底
(二)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助力人才培育
一是“组团式”产业集群助力人才传帮带
二是产业示范引领孵育智慧农业人才
三是“非遗”产业新业态拓宽人才发展空间
(三)乡村治理提质增效助力人才回流
一是深化“党建+人才”双轮驱动
二是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增强人才归属感
三是创新网格化治理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效能
四、主要成效
(一)收入显著提升
(二)产业规模壮大
(三)人才反哺效应
五、真实案例
……
县以人才振兴驱动乡村振兴
——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摘要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关键靠人。为了给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和活力,“十四五”以来,XX县和定点帮扶单位XX农业农村厅一直致力于发展壮大乡土人才队伍,通过健全机制、优化环境、完善“引育留”生态链,凝聚了一支沉得下、留得住、能管用的人才队伍,探索出“人才引领+产业造血”的乡村振兴模式,实现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发展的华丽蝶变,为XX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背景
XX县位于XX壮族自治区西南部,隶属于XX市,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地处左右江两个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境内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国家连片开发“滇桂黔”石漠化综合治理片区。全县总面积2164.9平方公里,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人均耕地面积1.42亩。受自然条件制约和经济发展滞后影响,“十三五”时期,全县有贫困村59个,贫困人口11.39万人。由于县内土地资源匮乏,缺少产业带动,绝大多数人选择外出务工,劳务输出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然而,村庄空心化、农村“三留守”等问题也接踵而至,乡村发展面临后
……略……
和农业经理人培训班。出台《XX县紧缺人才引进和管理办法》《XX县本土人才扶持政策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投入人才工作专项经费1600多万元(注:建议删去我县没有专项人才工作经费),发放国家创业担保贷款2267万元,落实创业贴息贷款118.6万元,为生产经营能人办理“乡村振兴小额信贷”达1.96亿元。
(二)乡村产业创新发展助力人才培育。
一是“组团式”产业集群助力人才传帮带。把握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政策机遇,引导科技特派团帮扶专家组建梨、水稻、肉牛、生猪等产业指导组,常态化下沉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团队带团队形式的实操培训,制定20条科技“组团式”帮扶措施,“对症开方”形成“村村合作”“村企合作”产销模式,助推新型村集体经济从“一支独放”到“百花齐放”。开展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南方种草养畜项目,引进流动式秸秆加工车13台,培育26名“职业收草人”,带动233人就业,群众养殖成本饲料降低到0.1元/斤,累计收购秸秆近36万吨,产值超1.44亿元,形成“家门口就业”新生态。搭建百香果种植技术交流平台、组建圣女果产业联盟,邀请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对农户进行指导,采用“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产销一体发展格局,累计发放种苗10万余株,辐射带动18个村种植。二是产业示范引领孵育智慧农业人才。以现代化示范产业为依托,通过科技赋能、校企合作等创新举措,推动智慧农业与本土人才培育深度融合,培育“乡村产业CEO”“电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智慧农业人才超20xx人。建成XX县首家集烘干、仓储、加工、包装为一体的自动现代化大米加工车间,通过“组织引领+村企合作”发展模式,提供富硒大米种植全产业链服务,推动新创建千亩以上富硒示范基地3个,辐射全县富硒水稻产业种植基地达1万亩,助力粮食稳产增产。升级现代蚕桑示范基地,改造蚕育生产基础设施6000平方米新场所,引进电动上蔟架、木质方格簇、微耕机等实用新机具,推广“蚕沙发酵还田追肥”新技术,培育示范养殖农户,有效提高蚕农生产效率,桑蚕产业产值超3648万元。打造“XX指天椒”国家地理标志品牌,建成集育苗、种植、加工、电商于一体的辣椒示范产业园,配套自动化烘干生产线和冷链仓储中心,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广水肥一体化滴灌、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标准化种植技术,带动鲜辣椒产值超2.8亿元,全产业链相关从业人员超XX人。三是“非遗”产业新业态拓宽人才发展空间。依托侬峒节、霜降节等“非遗”民俗活动,孕育出文创设计、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打造稻香村等5个非遗传承基地,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全县新增文旅就业岗位2300个,其中“非遗”相关岗位占比45%。开发出“行走的世界非遗”“丰收的世界非遗”“悠然的世界非遗”等系列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50万元,带动120余名手工艺人就业。XX镇“非遗”特色街区将指天椒酱、五彩糍粑等“非遗”美食通过“非遗+直播”模式销往全国,培育出10余名本土带货主播。
(三)乡村治理提质增效助力人才回流。
一是深化“党建+人才”双轮驱动。健全完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党组织”三级组织体系,打造星级村党组织45个,精准整顿软弱涣散(后进)村党组织,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牵头,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引导党员干部参与乡村治理,凝聚乡村治理新合力。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全县村干部队伍大专以上学历有101名,高中及中专学历占比76.18%,制定《村级后备力量“青苗计划”方案》等措施,393名返乡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培养体系,做到村“两委”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县委组织部)。二是深化乡风文明建设增强人才归属感。实施廉政—家风文化行动,全县建有XX镇古棣壮寨家风教育基地、XX乡立屯艰苦奋斗教育基地等8个廉政—家风教育示范基地,助推形成良好乡风文明。打造“一约四会”治理平台,建立“呗哝调解室”,积极倡导“民事民治、民事民办、民事民议”治理新模式,邀请乡贤、返乡能人参与村级事务协商、矛盾调解,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新格局。三是创新网格化治理机制,提升人才服务效能。组建“我是党员,有困难找我”网格治理服务队。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建立起“民有所呼、我必有应”的工作体系,以“在职党员进社区”为契机,把党的工作延伸到 ……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