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今天,我们以“深入贯彻XXXX精神、加强作风建设”为主题开展专题党课,既是落实学习教育要求的规定动作,更是推动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风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民生福祉的落地,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今天,我们就从政治属性、问题透视、攻坚体系、角色定位四个维度,共同探讨如何以作风建设新成效赋能财政事业新发展。
一、政风清则民心聚——深刻把握作风建设的三重政治属性
(一)立党之本:作风是执政合法性的“晴雨表”。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以优良作风赢得人民信任、凝聚人心力量的奋斗史。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新时代的中央XXXX,我们党始终把作风建设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具体到财政领域,每一笔涉农资金都是群众的“保命钱”“发展钱”,直接检验着我们的作风成色。XX年,我市开展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发现某县存在虚报冒领农业补贴问题,涉及金额XX万元,暴露出个别干部对群众利益麻木不仁、监管责任悬空的作风顽疾。这件事警示我们:如果对惠民资金监管不严,就会寒了群众的心,损害党的执政根基。近年来,我们推进“阳光财政”建设,将XX项惠民政策、XX亿元涉农资金纳入监管平台,实现每笔资金“一码溯源”,群众扫码即可查询补贴标准、发放流程,这既是制度创新,更是作风转变,用透明化监管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信任度。
(二)强党之要:作风是政策执行力的“放大器”。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考验的是干部的作风和能力。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从预算编制到资金拨付,从减税降费……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