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更新 > 县委组织部党员管理经验做法 >

县委组织部党员管理经验做法

  x县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创新方式,搭建载体,培育党心,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探索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有效形式。

  一、尊重党员地位,党员参与由“肤浅”到“深入”。一是推行党务公开制度,保障党员知情权。完善党务审核定级、定期发布、“党务民主日”制度,党员在“党务民主日”学习党的知识,了解党的政策,参与党的事务。全县x个乡镇(场)、x个县直机关党委、x个党总支及各党支部共设立不同形式的党务公开栏x个,发布党务公开x余次。二是健全党内选举制度,保障党员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在村党支部换届、调整时充分保障党员尤其是外出务工党员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实行“两推一选”。三是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保障党员参与权。探索建立重大事项党内优先通告,重要文件党内优先传阅,重大决定党内优先商议,重大决策的实施党内优先动员的“四优先”制度,完善党员参与党的事务机制。四是强化党内监督机制,保障党员监督权。健全完善交流、提案、批评、举报、质询、评议、述职等制度,拓展和创新党员监督新途径,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在发挥党员主体地位中的维护和保障作用。全县今年共接受党员举报x起,处置党员x人。通过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使广大党员参与党内生活、党的建设,由过去往往身处“局外”转入“局内”。

  二、开展暖心行动,党员关爱由“忽视”到“关注”。一是建立党内激励机制,在政治上关心党员。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对全县党组织落实“三会一课”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安排开展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党员参加组织生活的数量质量,调动广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纪念党的生日方式,为全县x个党员发放《党员政治生日贺卡》。为村书记、主任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聘请农村党员为乡、村“信息员、联络员、监督员”。二是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在生活上关心党员。按照“一块牌子、一名专职人员、一部热线电话、一套服务制度、一本台账资料”的标准,建立县、乡、村三级党员服务网络,推行党员服务代理制。现有县级党员服务中心x个、乡镇党员服务站x个、村级党员服务点x个。及时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学习、培训、咨询、救助、就业、娱乐等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培训党员x余人次,为x个党员接转了组织关系,接待来访党员、群众x多人次,帮助答疑解难x余个。将“七一”、春节等重大节假日走访党员制度化,并加大对农村老党员、受灾党员、务工返乡党员走访力度。同时,将农村老党员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x元,并实行打卡社会化发放。三是建立党内帮扶机制,在生产上关心党员。建立党员创业帮扶基金,各基层党委通过多种渠道,分别筹措x-x万元资金,建立创业帮扶基金,按照“无息借款、限期还本、过程监督、循环使用”的原则对农村困难党员、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创业资金扶持,全县共设立帮扶基金x个,资金总额达到x万元。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实行农技人员、实用人才、致富能手、党员干部与贫困党员结对,通过“一帮一”、“多帮一”、“一帮多”等形式帮助党员发家致富。通过建立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员荣誉感、归属感。

  三、实行科学归类,党员管理由“笼统”到“规范”。针对过去党员管理笼统单一、效果不佳的现象,从优化组织设置、改进管理方式入手,实行分类指导,实现科学管理。一是优化党组织设置形式。打破过去按村、组地域单一设置党组织的模式,探索按产业、功能设置党组织,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使同行业党员按产业聚集。先后建立协会党支部x个,党群经济联合体党小组x个,共有x余名农村党员融入了产业链。并按照“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有利于发挥党员作用”的要求,积极探索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建共管的新模式。在外出流动党员比较集中的厦门成立了xx县流动党员厦门党支部,健全了组织、人员设置,强化党组织阵地建设,极大方便了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二是健全党员学习教育机制。开展“书房行动”、建设“农家书屋”,实施“x”学习工程,建立党员干部双休日“自主参训”机制,评选学习标兵、优秀书房(屋)。建立“红色”(革命传统教育)、“绿色”(生产技能培训)、“蓝色”(党员创业示范园)党员培训基地,定期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党员能力素质。三是创新党员管理机制。按照分类管理,因人而异的原则,把全县党员分成农村、机关、企业、学校、社区、老干部、社团、流动党员等八大类,并针对八类党员的不同特点,分别制定教育管理方案,使每类党员有目标要求、有作为平台,都能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实行发展党员工作预警制和重点管理制,制定了重点管理暂行办法。被列为重点管理单位的党组织,实行党建工作“一票否决”。农村党支部被列为县重点管理单位的,其村党支部书记予以诫勉,两年来,共对x村党支部进行了重点管理。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