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在实践中,XX社区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推动民族互嵌为主题,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方面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绘就了一幅守望相助、共融共通的民族团结进步画卷。
一、空间互嵌:“两举措”互融生活空间
XX社区最大的特色,在于空间布局打破了单一民族、原有村组聚居格局,促使以血缘、地缘结构为主的传统社区向以业缘为主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区转变,让各民族生活空间相互交融,奠定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第一,科学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充分考虑搬迁安置对象基本情况,聚焦“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这一关键,注重规划。将575亩建设面积划分为民房建设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及市政道路区域三个板块,并依据地形地势将民房建设板块划分为A、B、C三个区域,……略…… 心强化技能培训,以“让群众掌握一门实用发展技术”为目标,组织社区劳动力参与厨师、水泥工、刺绣、叉车驾驶、保洁等10余种技能培训,提高居民择业竞争能力,为搬迁群众转移就业打下基础。第二,一个站点重输出。成立农民工作站组织劳务输出。大力开展“地企共建”,通过与“两矿一公司”及镇域内用工企业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积极为搬迁群众搭建就业平台,实现“家门口”就业778人,占社区劳动力的49%。同时,实施欢乐水世界旅游扶贫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为搬迁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群众收入来源向组织化劳务输出转变,群众收入从搬迁前的6874元提高到了15256元。第三,一根链条谋产业。激活各族群众发展内生动力,培养一批创业致富带头人,立足区位优势完善产业发展链条。开设“XX货栈”,运用“互联网+”模式,通过直播带货、“线上下单、线下发货”,带领群众发展花腰傣手工产业;支持鼓励有条件、有头脑的各族群众发展养殖、民宿、乡村旅游等产业,56户群众实现自主创业增收。有的建档立卡户家庭,在扶持政策的帮助下,不仅摘掉了贫困帽子,还得到了各民族群众的认可,从最先被选为四组副组长到成为村“两委”班子中的一员,实现了从建档立卡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蜕变”,正带领着身边群众一起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文化互嵌:“三聚焦”铸就共有精神家园
XX社区以文化润心工程为抓手,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助丰富的民俗文化活动和多样的民族节日等载体,搭建文化共生基本平台,不断铸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第一,聚焦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举办“春节送福送春联”“我们的节日·端午”民俗文化传承等系列活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同时,创新活动内容与载体,开展“同一个家·同一个梦”乡村音乐会、欢乐影院等活动,在欢乐的活动氛围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激发爱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第二,聚焦特色拓展公共文化空间。XX社区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节日以及丰富的民俗活动是促进文化交融互嵌的最好载体:“赶花街”“沐浴节”“十月年”“火把节”等传统节日逐渐演变成社区的共同庆典,人们用多彩民族文化装点社区,在共享文化盛宴中增进感情,社区共同体意识逐渐形成。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成为维系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第三,聚焦“村规民约”树立健康文明乡风民风。“村规民约”作为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结晶,照亮着村民前行的道路。XX社区充分发扬民主,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社区“村规民约”,一些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容易记忆的词句成为XX群众共同遵守的约定。比如,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红白喜事送礼攀比现象,既加重了各族群众的经济负担,也形成了不良风气。社区成立后,大家共同商定把“送礼不过一百元”写进了“村规民约”,获得各族群众广泛称赞。
四、社会互嵌:“三提升”构建制度保障
XX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借助玉溪市党建引领市域治理智慧化平台和玉溪共治通应用,建立健全线上线下事件受理分拨处置工作机制,着力构建“1+3+N”基层治理体系,用制度保障各民族共享发展成果。第一,提升党建引领能力。建立“党总支+‘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居民代表+住户”网格化管理体系,推动“多网合一”。将社区586户分成3片区9网格,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包片,党员、居民代表包组、包户,建立“1+10”党员联系群众制度,把党员凝聚到网格上,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凝聚各方力量为社区各族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第二,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开展心理咨询、五点半课堂等工作和“全科受理、全能服务、前台接件、后台办理”的“一站式”服务模式,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全面服务。同时,社区还成立由党员、团员、能人组成创业服务小组以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