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
二、教育教学实现质效双升
三、科研创新取得重大突破
四、治理效能得到系统性提升
五、人才与文化蓄积发展势能
一是强化党委统筹领导
二是创新基层党建模式
三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一是优化机构职能配置
二是推进制度流程再造
三是强化数据驱动决策
一是夯实基础学科底座
二是突破应用学科瓶颈
三是培育交叉学科增长极
一是精准实施靶向引才
二是系统优化育才体系
三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
四是提升服务保障温度
一是深化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
二是构建实践育人立体网络
三是完善个性化成长支持系统
一是实施教学空间革命性升级
二是建设全域感知的智慧管理系统
三是优化师生生活服务保障
一是构建“四维一体”文化育人平台
二是推进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
三是强化文化国际传播能力
……
校长在全校教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日里,我们怀着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共同迎来XX年度全体教职工代表大会。首先,我谨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向长期耕耘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一线的全体教职员工致以最诚挚的感谢!我们期待通过充分交流与民主协商,探讨如何以教育新基建赋能人才培养,共同绘制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XX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在攻坚克难中彰显担当,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突破,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答卷。
一、党建引领凝聚发展合力。我们以“党建质量提升年”为抓手,全面压实管党治党责任。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26场,建成省级“标杆院系”1个、“样板党支部”4个;创新实施“党建+学科”双带头人机制,25个基层党支部与科研团队实现组织共建。课程思政建设成效显著,获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示范课12门,师德师风投诉率同比下降67%。
二、教育教学实现质效双升。面对教育数字化转型浪潮,我们建成国家级虚拟教研室1个、省级产教融合基地1个,开发AI赋能课程18门,校本精品课资源库扩容至2600学时。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攀高,
……略……
台升级,开发党员积分制管理系统,将参与教学改革、服务学生成长等指标纳入考核。打造“红色教育实践带”,与省内5个红色教育基地共建研学基地,组织师生开展沉浸式主题党日活动。
三是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实施“青苗护航计划”,建立“党委书记—辅导员—学生党员”三级yq响应机制,每月开展意识形态风险研判。修订《师德师风负面清单》,将学术诚信、课堂纪律等纳入“一票否决”范畴,全年开展师德专题培训不少于40学时。
通过党建引领,我们要实现“三个转化”,将政治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将组织活力转化为创新动力,将红色基因转化为育人资源,为学校发展提供坚实政治保障。
2、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激发办学活力,以机制创新释放改革动能
治理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XX年,我们将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构建“扁平化、数字化、协同化”的新型治理生态。
一是优化机构职能配置。启动“大部制”改革试点,合并教学管理、科研服务等交叉职能,成立“教学科研协同中心”;下放二级学院人事聘用权,赋予学科带头人在团队组建、经费使用中的80%决策权。建立“职能部门服务效能排行榜”,推行“首接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
二是推进制度流程再造。全面梳理现有86项管理制度,制定《学术事务权力清单》,明确学术委员会在学科评估、职称评审中的主导地位。开发“一站式办事大厅”,实现科研报销、设备采购等20项高频业务“零跑腿办理”。
三是强化数据驱动决策。投入300万元建设“教育数字大脑”,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5类数据资源,构建教学质量预警、科研绩效分析等4大智能模型。建立校领导“数据会商”机制,每月发布《办学核心指标动态监测报告》,推动治理从经验判断向精准施策转变。
通过治理体系重塑,力争实现行政管理效率提升30%、师生满意度达90%以上,打造“运转高效、响应迅捷、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治理样板。
3、打造分层分类学科体系,培育特色优势,以精准布局抢占发展先机
学科建设是立校之本。XX年,我们将实施“金字塔型”学科发展战略,构建“基础学科强基、应用学科攀峰、交叉学科突围”的三层体系。
一是夯实基础学科底座。设立“基础学科振兴基金”,每年投入800万元支持数学、物理等3个学科开展长周期研究;推行“大师+团队”培养模式,聘请院士领衔建设“基础学科拔尖班”,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
二是突破应用学科瓶颈。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国家战略领域,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头部企业共建3个联合实验室。实施“学科对标行动”,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个学科冲击A类评估,建立“一学科一策”攻坚方案。
三是培育交叉学科增长极。成立“前沿交叉学部”,打破院系壁垒,设立“数字人文”“智能医学”等5个交叉学科方向。启动“学科交叉种子计划”,每年遴选6个团队给予50万元启动经费,优先支持“医工结合”“文理融通”类项目。
力争到XX年底,新增1个ESI全球前1%学科、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形成“高原隆起、高峰凸显”的学科发展格局。
4、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构筑发展高地,以战略眼光厚植核心资源
人才是强校之基。XX年,我们将实施“人才强校2.0计划”,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生态。
一是精准实施靶向引才。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在北美、欧洲设立3个联络点,重点引进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领域领军人才。推行“以才引才”奖励政策,对成功推荐国家级人才的团队给予50万元经费支持。
二是系统优化育才体系。实施“青橙学者计划”,遴选50名40岁以下青年教师,配备学术导师并资助赴国际顶尖实验室研修;建设“教师发展学院”,开发“教学能力诊断系统”,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成长方案。
三是深化评价机制改革。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建立“学术贡献度”“社会服务值”等多元指标体系。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对连续5年教学评价排名前10%的教师开辟职称晋升绿色通道。
四是提升服务保障温度。建设“人才服务综合体”,提供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8项“管家式服务”;投入20xx万元改造教师公寓,打造“青年教师社区”,配套共享办公空间和学术沙龙区。
通过以上举措,力争全年引进国家级人才9人、培育省级以上教学名师10人,让学校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热带雨林”。
5、构建“三维育人”新范式,以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使命。XX年,我们将以“厚基础、强实践、重 ……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