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提纲:……
一、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整治工作的思想根基
一是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看,这是检验对党忠诚的“试金石”
二是从“人民至上”的群众立场看,这是厚植执政根基的“必修课”
三是从“刀刃向内”的问题导向看,这是深化自我革命的“手术刀”
二、聚焦重点领域,精准发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是在民生保障领域,坚决纠治“雁过拔毛”式腐败和不作为乱作为问题
一是政策落实“缩水走样”
二是资金管理“跑冒滴漏”
三是服务群众“生冷硬推”
二是在基层执法领域,坚决纠治“吃拿卡要”和执法不公问题
三是在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坚决纠治“暗箱操作”和侵吞贪占问题
一是底数不清、权属不明
二是决策不透明、程序不规范
三是监管缺失、贪腐频发
三、创新方法路径,提升整治工作实际效能
一是坚持“一线工作法”,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
二是拓宽监督渠道,让群众参与进来、监督起来
四、压实责任链条,凝聚整治工作强大合力
一是党委(党组)要扛牢主体责任,种好“责任田”
二是纪委监委要履行监督责任,当好“啄木鸟”
五、健全长效机制,巩固整治工作成果
一是以“制度建设”扎紧“不能腐”的笼子
二是以“警示教育”筑牢“不想腐”的堤坝
一是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结合
二是集中教育与日常提醒结合
三是分层分类教育结合
……
在全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全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推进会,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按照省、市相关工作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对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推进。刚才,XX同志通报了前期工作情况,讲得很具体、很实在、很全面。既有成绩总结,也有问题剖析,希望大家对照反思、抓好落实。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讲几点意见。
一、提高政治站位,夯实整治工作的思想根基。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而是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从政治高度、群众立场、问题导向三个维度,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看,这是检验对党忠诚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看似发生在“基层末梢”,实则是对党和人民赋予权力的滥用,直接影响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落实。我们有的干部把“两个维护”挂在嘴上,却在落实惠民政策时打折扣、搞变通,在群众诉求面前踢皮球、绕弯子,这本质上是政治意识
……略……
好三个方面:一是在民生保障领域,坚决纠治“雁过拔毛”式腐败和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民生资金是群众的“救命钱”“暖心钱”,一分一厘都不能动。当前,这个领域的突出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政策落实“缩水走样”。比如低保评定中存在“人情保”“关系保”,个别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不符合条件的亲属谋取低保;危房改造中审核把关不严,出现“拆小建大”“虚报面积”套取补助资金等问题。二是资金管理“跑冒滴漏”。有的村(社区)在惠农资金发放中搞“暗箱操作”,以手续费、管理费名义克扣群众补贴;有的利用项目申报之机虚报冒领、截留挪用,比如在扶贫产业项目中虚增成本、伪造合同,侵吞财政扶持资金。三是服务群众“生冷硬推”。部分窗口单位工作人员对群众咨询“说不清、道不明”,对办事流程“踢皮球、绕圈子”,甚至让群众“跑断腿、磨破嘴”仍办不成事。对这些问题,要开展专项清理,建立民生资金“明白账”,完善“阳光审批”“阳光发放”机制,对胆敢动群众“奶酪”的行为严惩不贷,对不作为、慢作为的干部严肃问责。二是在基层执法领域,坚决纠治“吃拿卡要”和执法不公问题。基层执法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执法是否公平公正,群众感受最直观。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执法态度“简单粗暴”。个别执法人员把“管理”当“管制”,对群众轻则呵斥、重则训斥,甚至动手动脚,引发群众不满;执法标准“弹性十足”。存在“选择性执法”“关系执法”,对熟人、有背景的对象“网开一面”,对普通群众“从严从重”,比如在违建拆除、市场监管中“看人下菜碟”;执法过程“以权谋私”。有的借执法之机索要好处费、收受礼品礼金,甚至与监管对象勾结,搞“利益输送”,比如在环保执法中对企业违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换取个人利益。整治这些问题,要加强执法队伍纪律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建立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推行“阳光执法”“说理式执法”,公开执法依据、流程、结果,让执法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对执法犯法、滥用职权的行为“零容忍”,坚决清除执法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三是在集体“三资”管理领域,坚决纠治“暗箱操作”和侵吞贪占问题。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是群众的“家底”,管理好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和基层稳定。当前突出问题:一是底数不清、权属不明。部分村(社区)长期不开展资产清查,集体土地被低价出租、厂房设备长期闲置,甚至被个别干部据为己有;二是决策不透明、程序不规范。重大资产处置、资源开发未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少数人“说了算”,比如在土地承包、工程建设中搞虚假招标、私下交易;三是监管缺失、贪腐频发。有的村干部利用职务便利挪用集体资金、侵占集体资产,甚至通过伪造合同、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取资金。对此,要全面开展“三资”清理专项行动,建立区、乡、村三级监管平台,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发挥村监会和群众监督作用,对“三资”管理中的违纪违法问题深挖细查,坚决斩断伸向集体资产的“黑手”。
三、创新方法路径,提升整治工作实际效能。整治工作既要靠“硬措施”,也要讲“巧办法”,必须结合基层实际,创新方式方法,让整治工作更有针对性、实效性。一是坚持“一线工作法”,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坐在办公室都是问题,走进群众中都是办法。有的干部开展整治工作习惯于“发文件、听汇报、看材料”,对基层真实情况不了解,导致整治方案“上下一般粗”、整治措施“隔靴搔痒”。全区党员干部要走出机关、沉到一线,开展“蹲点式”调研、“解剖麻雀”式走访,面对面听群众说“心里话”,实打实看群众“身边事”。比如,到低保户家中问问补助是否按时足额发放,到项目现场查查资金使用是否规范,到信访群众中听听诉求是否得到解决。通过一线调研,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做到“精准画像”“靶向治疗”。二是拓宽监督渠道,让群众参与进来、监督起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整治工作离不开群众支持。要打破“干部在干、群众在看”的局面,通过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微信公众号等“线上线下”渠道,方便群众反映问题;开展“整治工作进社区、进农村”活动,面对面宣传政策、讲解流程,消除群众“不敢监督、不会监督”的顾虑;建立问题反馈机制,对群众举报线索及时核查、及时回复,让群众看到整治成效,增强监督信心。特别要注意发挥村(社区)纪检委员、监察信息员的“前哨”作用,让他们成为群众身边的“监督探头”,及时发现和报告问题。三点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很多基层干部违纪 ……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