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刚才,社区负责人全面汇报了近期工作成效,各居民委、责任单位也进行了深入交流。从汇报情况来看,大家行动迅速、措施得力,在春季整治行动中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值得充分肯定。但也要清醒看到,背街小巷卫生死角仍然存在,部分商户"门前三包"落实不到位,群众参与度还需进一步提升。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会议,就是要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对整治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深化,确保人居环境整治这场硬仗打出气势、打出成效。
一、立足"三个维度"深化认识,构建人居环境整治的思想坐标系
(一)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看整治。人居环境整治绝非简单的环境改善工程,而是关系国家治……略…… 现代治理理论强调,人居环境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经济系统的交汇点,需要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机制。我们要打破"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治理模式,建立"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打好"三大战役"攻坚突破,下好人居环境整治的先手棋
(一)聚焦"清脏治乱"打阵地战。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首先要啃下"脏乱差"这块硬骨头。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脏乱环境会引发焦虑情绪,降低居民幸福感。我们实施的"三清三拆三整"行动,既是物理空间的改造,更是心理空间的重塑。清积存垃圾是消除环境"病灶",拆违章建筑是破除视觉"污染",整线缆牌匾是规范公共"秩序"。这些举措将有效改善"视觉贫困",为构建宜居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提质增绿"打攻坚战。绿化是环境整治的"点睛之笔",也是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一招"。从生态学角度看,绿地系统具有"城市绿肺"功能,每平方米绿地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1.5公斤。我们推进的"三带三区"建设,既遵循了海绵城市理念,又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原则。通过"见缝插绿""破硬建绿",不仅能增加碳汇能力,更能构建"人在景中、景在城中"的生态画卷,实现"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治理目标。
(三)强化"长效管理"打持久战。人居环境整治"三分靠整治,七分靠管理"。管理学中的"破窗效应"警示我们,环境管理稍有松懈就会前功尽弃。建立"三查三评"机制,实质是构建PDCA(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管理闭环。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是运用社会契约理论强化主体责任;打造"智慧环卫"平台,是借助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这些制度创新将推动环境整治从"运动式治理"向"常态化治理"转变。
三、强化"三项保障"凝聚合力,打造人居环境整治的强磁场
(一)组织保障要"强筋壮骨"。环境整治是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我们推行的"领导包片、干部包点、党员包户"责任制,既体现了"关键少数"的引领作用,又发挥了"绝大多数"的参与作用。这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能够确保整治工作层层有压力、级级抓落实,形成"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的生动局面。
(二)机制保障要"疏经活血"。资金投入是环境整治的"血液",考核问责是推进落实的"筋骨"。我们建立的"财政保基本+社会助提升"资金模式,既保障了基本需求,又激发了社会参与;实施的"流动红旗""黄牌警告"制度,运用了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治理逻辑;开通"人居环境随手拍"平台,构建了"群众监督-政府响应"的良性互动。这些机制创新将推动整治工作"自我造血""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