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城乡倒置格局呼唤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创新发展。当前,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类型多样,其模式运作的重要内生动力在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统筹领导力、专业社会服务组织与财政集约利用的同步发力、文化传统浸润与乡土社会网络催生出的互助力、农户资产禀赋的高效转化与集体经济发展需求的相互作用力。不过,现阶段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仍有不足,突出表现在人口要素支撑不足、农村基层组织发展参差不齐、养老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较低、养老服务资源存在错配、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监管困难等。为此,需要从优化资源配置、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市场化进程、挖掘在地资源、构建多主体共建共治机制等方面来增强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
由于总和生育率快速下降、平均预期寿命稳步提升、人口城乡迁移与流动持续活跃等因素引起的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速且程度不断加深。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x年我国农村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分别高于城镇7.99和6.61个百分点。同时,农村人口老龄化呈现出速度快于城镇、家庭日趋小型化和空巢化、老年人失能率和无人照料率高于城镇水平、区域间老龄化差异增大等突出特征。近年来,党和国家密切关注农村养老问题,202x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出台,其中第二章第七节专门针对农村养老服务作出重要指导,将农村养老服务与老年人福祉提升融入经济社会全局进行整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202x年5月,民政部联合21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养老服务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层面针对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作出专项部署。农村养老服务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将有利于缓解农村老年人“无人照护”“养老难”“服务难”等困境,但是构建具有内生动力的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养老服务创新发展仍有待更多的实践探索。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及其运作机制
我国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按照主导力量、覆盖范围、输送系统、资金来源四个维度作为主要标准大体可分为政府主导、组织化社会力量主导、依托市场机制、依托非正式照料,以及多方主体合作五种模式。
一是政府主导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在养老福利中的角色经历了从相对收缩到适度回归的转变,不同程度地承担起服务提供、资金筹集、制度约束等福利责任。这一模式以财政拨款为资金来源,覆盖范围兼具普惠性与选择性,既旨在满足全体农村老年人基础性的养老需求,也包括面向特殊困难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
二是组织化社会力量主导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具体表现为以村民互助养老为主体,以社工专业力量为支撑,以邻里关爱互助点为载体开展服务。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减轻财政负担,缓解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状况,并有效回应农村养老的人才短缺问题。但该模式也存在若干弊端,例如少数农村社会组织的力量较弱,社工服务的供给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一些农村老年人自我服务组织及协会的整体运行状况不佳,这些因素导致农村养老服务的生产与递送的均衡度和实际受益率参差不齐。
三是依托市场机制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与政府主导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侧重于保障平等、促进家庭团结有所不同,依托市场机制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其独特价值在于赋予服务对象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利。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涉老政策支持农村养老服务的市场供给,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专业化与管理规范化,但是当前我国以市场机制为资金来源的农村养老服务仍面临市场发育不足、服务模式发展相对缓慢等困境。
四是依托非正式照料体系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形式为互助养老社区、“时间银行”、政府倡导下逐渐发展的村级邻里互助点。非正式的照料服务没有固定的资金来源,以村集体和个人的物质给予为常见形式,旨在激励与偿谢村民自愿的助老实践。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乡村内部能够依托习俗、社会关系等无形力量自发地提供服务,但也难免存在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水平较低,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弊端。
五是多方主体合作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市场运作与慈善补充相结合,例如,“村里筹一点、老人交一点、县财政扶一点”这种多方主体合作的资金筹集模式较为常见。整体而言,多方主体合作模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密切。近年来,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社会组织、机构和志愿者作为输送主体均有一定程度的介入,在资金筹集方面,除政府拨款之外也发展出村集体经济支持和乡贤捐赠等方式。然而,多方主体之间形成平等、高效、长期的合作机制并非易事,面临着不同主体的资源优势难以有效整合、合作规则不够明确等难题。在依靠社会组织、机构及志愿者等社会力量提供服务的这部分养老服务中,无论是服务的规范性还是供给的稳定性,都面临着诸多挑战。
总体上,前两种养老模式的应用最为普遍,各地区在不同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进展方面存在一定差异。进一步而言,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的特征及其养老需求,是导致农村养老服务模式出现差异的根本原因。实际上,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中所蕴含的内生动力是其长效运行的“生命线”。
政府主导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内生动力在于党建引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统筹领导力。目前在全国各地的养老实践中,“党建+农村养老服务”是一种普遍的模式。该模式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支持村委会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参与分散供养特困老年人的基本保障和照料服务,督促赡(扶)养人履行赡(扶)养义务。可以认为,在实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农村养老服务成为乡镇党委和村级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的重要内容。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