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X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们在推动人才回流、助力产业振兴中的实践与思考。这些年,我们紧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代要求,在“十四五”规划和《关于做好202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指引下,见证了一批批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从“离开家乡讨生活”的打工者,逐步转变为“建设家乡谋发展”的合伙人。这条人才回流之路,不仅重塑了乡村的产业生态,更激活了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
一、破局:从“人往高处走”到“心向故土归”,让回流人才成为振兴“火种”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年轻人进城、中年人外出、老年人留守”是许多乡村的真实写照。我们村也不例外,201x年脱贫攻坚收官时,全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率超过65%,留下的多是“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产业发展缺乏“领路人”,土地撂荒、空心化问题突出。
转机出现在202x年,随……略…… 术和销售,收益按股分红。如今,这片土地种上了高附加值的蓝莓和有机水稻,亩产效益从过去的800元提升到8000元,27户农户不仅每年拿到土地租金,还能参与合作社盈利分红,X也从“打工仔”变成了年收入30万元的“新农人”。
这种模式很快在全村推开,我们又引入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成3条冷链生产线,开发出蓝莓果干、富硒大米等12个产品,形成“种植—加工—销售”全产业链。202x年,全村农业产值突破20xx万元,较202x年翻了两番。
(二)文旅领域:从“资源闲置”到“创意合伙人”
*村有百年古村建筑群和竹林资源,但过去“养在深闺人未识”。返乡设计师李X(代称)看到商机,提出“老屋活化计划”:村集体将12栋闲置老宅收储,李X团队负责设计改造,引入“民宿+手作体验+乡村研学”业态,村民以房屋、服务技能入股,占项目30%股份。首栋“竹隐民宿”开业半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土特产20余万元。现在,村民们都说:“过去老宅是破房子,现在成了‘会下蛋的金鸡’。”
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激活了乡村治理的“神经末梢”。民宿运营需要干净的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村民们自发成立“护村队”“环境监督小组”,主动参与垃圾分类、矛盾调解,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更强了。
(三)制造业:从“外出务工”到“家门口创业”
在沿海地区电子厂工作多年的张X(代称),202x年带着技术和订单回乡,在村集体闲置厂房里办起了“返乡创业车间”,生产手机充电线。我们协助申请了小微企业补贴,还对接电商平台拓展销路。如今,车间吸纳50名村民就业,其中脱贫户12人,人均月收入3000元以上。张X常说:“过去在厂里打工,干得再好也是给老板赚钱;现在在家门口创业,每一根电线都连着乡亲们的增收路。”
这种“归雁经济”模式在周边村迅速复制,目前全镇已有8家返乡创业工厂,涉及电子配件、手工编织、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形成“一人创业、带动一片”的效应。
三、深化:从“产业合伙”到“治理共融”,让人才回流催生基层新活力
人才回流带来的不仅是产业振兴,更重塑了乡村的治理生态。我们以《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为指引,推动返乡人才从“经济合伙人”向“治理合伙人”延伸。
(一)搭建“双向培养”平台,让能人成为“当家人”
村“两委”换届中,我们推荐3名返乡创业人才进入村委会,其中1人当选村副主任。同时,建立“导师制”,由驻村工作队、老党员一对一帮带,帮助他们熟悉基层工作。这些“新村民”带来了市场思维和管理经验,在土地流转、项目洽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在引进光伏农业项目时,懂财务的返乡人才X(代称)牵头制定合作协议,为村集体争取到每年20万元的保底收益。
(二)创新“积分制+合伙人”机制,激发共治热情
我们将产业发展与基层治理挂钩,设立“乡村振兴积分银行”:返乡人才投资项目、带动就业、参与公益服务可积累积分,凭积分享受优先申请扶持政策、免费使用村集体设施等福利。去年,在人居环境整治中,返乡企业家X(代称)带头捐资50万元修建文化广场,还组织员工参与义务劳动,带动全村120户村民主动清理门前屋后。这种“利益共享+精神激励”的模式,让“村里的事”变成“自己的事”。
(三)构建“新老村民”融合体系,破解“代际断层”
针对返乡人才与本地村民的认知差异,我们成立“乡村振兴议事会”,邀请返乡人才、乡贤、村民代表定期座谈,协商产业规划、利益分配等问题。比如,在民宿定价问题上,村民担心价格太高没人来,返乡团队则认为要突出品质差异,最终通过市场调研,制定了“基础民宿+高端定制”的分层定价策略,既保障了村民收益,又提升了品牌价值。这种“有事好商量”的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