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巡察是党和国家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的制度性安排,它不仅是发现问题的“政治体检”,更是解决问题的“政治担当”。巡视巡察与整改是巡视工作中的两个不同阶段,前者旨在发现问题,后者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将巡视巡察比作巡视工作的“前半篇文章”,那么整改及其成果运用无疑是巡视工作的“后半篇文章”,并且是整篇文章的重心所在。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切实做好巡视巡察整改这项工作,并将其纳入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
一、巡视巡察的内涵与历史渊源
“巡视”一词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其中提到“巡,视行也”,意指巡视检查。在古代中国,巡视制度由来已久,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禹时期的“天子巡狩制”,夏商周时期的“四方巡视”,以及秦朝的“御史府制”。中国古代的巡视制度,历经不断演变,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中央到地方、党政部门、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层次分明的巡视体系。
在当代,中国的巡视巡察制度不仅继承了古代的巡视机制,更结合了党内监督的理论,通过不断优化和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巡视巡察制度。巡视的核心目的,是中央以及各级党组织对党内各级组织的监督检查,确保党的方针政策在各级党组织中的贯彻实施,打击腐败、净化政治生态。巡察则是更为基层的巡视,特别是针对地方党委、基层党组织及其干部队伍进行专项监督,进一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
二、巡视巡察问题的主要表现
尽管党和国家在巡视巡察方面采取了严格的制度和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单位存在着巡视巡察工作落实不力、整改措施空泛和形式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巡视巡察效果。这些问题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付式整改
应付式整改指的是部分单位在面对巡视巡察时,未能真正深入剖析问题根源,而是采取“走过场”的态度,表面上提出整改方案,却缺乏实际行动。更有甚者,个别单位在整改方案中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提前准备好整改草案,以应付检查。巡视巡察反馈后,部分整改方案内容空洞,缺乏具体的措施和实际可操作性。例如,针对“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开展不深入”的问题,某些整改方案仅提出“加强学习监管”等口号性内容,却没有明确如何具体监督,学习的时间、频率、内容及效果评估等都未做详细规定,整改措施显得极为表面,缺乏实际效果。
(二)以解释代替整改
巡视巡察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部分单位干部将整改落实不力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缺乏自我反省,进而采取解释代替整改的方式。例如,有的单位将整改工作落实不到位归因于人手不足,或者将严肃党的政治纪律落实不到位归结为大环境的压力,忽视了自身的责任和作为。这种对整改缺乏真正担当的态度,表明整改工作存在消极应付的心态。
(三)以“下不为例”代替整改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