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每日更新 > 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 >

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

  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20世纪90年代,在绍兴市下辖的嵊州市雅璜乡(今石璜镇),基层干部揣着一本日记在田间地头记录民声、惠及民生、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民情日记”自此诞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对这一做法予以高度肯定,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xx年在嵊州调研期间,提出“让‘民情日记’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实效”。

  20多年来,我们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好党的群众路线,持续拓展“民情日记”传承发展的内涵外延、实践路径、制度机制,推动各级干部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将“民情日记”写在时代大潮中、群众心坎里。

  坚守“访民舍、记民情”的出发点,增进群众感情、掌握群众实情。

  绍兴把“民情日记”作为夯实干部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推动党员干部身入基层、心入群众,在走门访舍、嘘寒问暖中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的真挚感情。

  随着时代的变化,“民情日记”在形式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新特点。

  一是从“集中式”到“常态化”转变。

  “民情日记”发端之初,是由党委政府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

  近年来,我们把“民情日记”和驻村指导员制度深度融合,选派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到村,形成民情大走访、民情工作日、民情分析会等制度机制,引领干部“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连百家心”。

  二是从“纸上记”到“线上集”迭代。

  “民情日记”最初由党员



预览已结束,若您需要全文或定制写作此类文章,请扫码联系老师!